"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"初選 廣州僅入圍專家推薦城市
南方日報訊 (記者/曾妮)昨天上午,“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”組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,公布了初評結果。共有15個城市入圍首屆“廣州獎”名單,但廣州市作為主辦城市,卻沒有入圍15個初選候選城市,這似乎印證了組委會之前承諾的“主辦城市決不對廣州獎評選過程進行影響”。
廣州僅入圍專家推薦城市
在昨天上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,廣州市副市長曹鑒燎公布了廣州獎初評結果。10月15日—17日,廣州獎初評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。會議期間,8位技術委員會專家按照公平、公正、透明的原則,遵循國際慣例,對參評城市和項目進行評審,評出了15個入圍城市和30個專家推薦城市。
據了解,15個入圍城市包括:亞洲6個,韓國首都首爾、臺灣地區高雄、泰國清萊、孟加拉國錫爾赫特、土耳其科喀艾里、以色列薩克寧;歐洲3個,奧地利首都維也納、意大利薩勒諾、俄羅斯彼爾姆;南美洲2個,巴西庫里提巴、哥倫比亞麥德林;非洲2個,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、馬拉維首都利隆圭;北美洲2個,墨西哥阿瓜斯卡連特斯、加拿大溫哥華。入圍城市案例項目主題涉及城市規劃、城市建設、青少年問題、災害預防、智慧城市、綠色城市等領域。據介紹,這些項目都具有創新性強,實踐效果好,借鑒意義高等特點。
記者留意到,廣州市作為主辦城市卻沒有入圍。對此,昨天的新聞發布會并沒有作進一步說明。記者了解到,廣州市提交的項目是“經濟適用房”,僅入圍了30個專家推薦城市。在初評開始之前,廣州市委書記、UCLG聯合主席、“廣州獎”發起人萬慶良,在接待廣州獎技術委員會專家時曾說,廣州獎評選將完全托付給技術委員會,廣州市政府完全不參與、不干預評比過程。
“廣州獎”11月16日公布
據了解,本次“廣州獎”的初選完全遵循國際慣例。由8個國內外專家組成的技術委員會在東方賓館開了三天閉門會議,專家分別審閱153個城市、255個項目的推薦材料。之后,技術委員會分為兩組,擬訂45個初審城市,在集體審議基礎上,提出15個城市;之后重新分組,再提出15個城市;兩次初審都進入15強的城市直接入圍,其他城市則進行投票表決,票高者進入15強。沒有入圍的城市,則作為“專家推薦城市”。
下一步,15個入圍城市名單和項目將提交給評審委員會,由評審委員于11月中旬最終選出5個廣州獎獲獎城市,在11月16日廣州獎頒獎典禮上現場公布。首屆“廣州獎”頒獎典禮和國際城市創新大會暨世界大都市協會董事年會將于11月14日至17日在廣州舉行。屆時,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個城市組團出席會議,參加經貿交流、文化觀光等活動。
■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提名城市(15個)
城市 | 國家/地區名 | 城市名 | 項目名稱 |
非洲(2個國家和地區,2個城市) | |||
1 | 馬拉維 | 利隆圭(首都) | 利隆圭/約翰尼斯堡:城市導師計劃 |
2 | 塞內加爾 | 達喀爾(首都) | 達喀爾市的路面鋪砌 |
亞洲(6個國家和地區,6個城市) | |||
3 | 孟加拉國 | 錫爾赫特 | 抗災的未來:動員社區和機構有效減災 |
4 | 以色列 | 薩克寧 | TAEQ:薩克寧綠色建筑 |
5 | 韓國 | 首爾(首都) | 處理青少年問題并且提高其成果的透明性 |
6 | 泰國 | 清萊 | 都市生物多樣性: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修復能力 |
7 | 臺灣地區 | 高雄 | 高雄萬事通 |
8 | 土耳其 | 科喀艾里 | 未雨綢繆:學會在地震下生活。 |
歐洲(3個國家和地區,3個城市) | |||
9 | 奧地利 | 維也納(首都) | 發展可持續能源管理和污淤處理能源最優化 |
“維也納新生活”—維也納針對新移民的歡迎項目 | |||
10 | 意大利 | 薩勒諾 | 可持續能源 |
11 | 俄羅斯 | 彼爾姆 | 城市轉型:彼爾姆市戰略綱要 |
北美洲(2個國家和地區,2個城市) | |||
12 | 加拿大 | 溫哥華 | 理想溫哥華:打造面向全民的宜居可持續空間 |
13 | 墨西哥 | 阿瓜斯卡連特斯市 | 綠線:社會發展全面計劃 |
南美洲(2個國家和地區,2個城市) | |||
14 | 巴西 | 庫里提巴 | 庫里提巴綠化地帶——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結合 |
15 | 哥倫比亞 | 麥德林 | 麥德林數字化 |
公平公正
讓廣州走得更遠
■記者手記
廣州市作為主辦城市,沒有入圍首屆“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”,或許讓不少人“大跌眼鏡”。其實,“意料之外”或許也是“情理之中”,這從側面說明廣州獎是一個公平公正的舞臺;而公平、公正,將讓廣州獎和廣州這座城市走得更遠。
先說說為什么是“意料之外”。近年來,各類城市主辦的獎項數不勝數,從園林獎到人居獎、環境獎、案例獎,真是“亂花迷人眼”。在印象中,在大多數類似的“城市獎”中,主辦城市一般都“金榜題名”。東道主出錢出力、“請客吃飯”,相應的,獲得榮譽、“博個彩頭”似乎也“合情合理”。但這樣五花八門的獎項,有多少分量?又能被多少人記住?
看看那些真正的“國際大獎”吧。諾貝爾獎自1901年設立以來,共有800名以上的獲獎人,其中來自主辦國瑞士的只有15人;迪拜獎作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人居獎,自1995年設立以來,共有140個國家的2100多個項目提出申報,最終獲獎的項目只有50個。盡管這些國家和城市并不在乎桂冠是否屬于自己,但當評獎時,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它們,儼然為其戴上了真正的“桂冠”。
廣州的納稅人最怕看到的是花錢辦獎卻“自娛自樂”。設立“廣州獎”的目的,并不是為了自我封冕,而是藉由這一國際平臺提高廣州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。廣州獎作為國際獎的公信力、影響力確立了,廣州的城市形象也就確立了。當廣州獎有一天成為具有極高國際知名的的城市獎,成為國際公認的創新獎,如果到時廣州在自家門口獲獎,定當贏得真正的掌聲。
在首屆廣州獎的城市申報案例中,不少奇思妙想讓人欽佩、憧憬。高雄市申報的“高雄萬事通”在極短時間內解決市民各種疑難,首爾市為金融危機下的青少年危機尋找解決之道,奧地利幫助新移民融入新生活提供“一站式服務”,這些生動的案例都在向人們描繪明天更美好的城市生活。與國際上最優秀的城市站在一起,廣州看到了自身的價值,也能認清自身的差距。從世界一流城市吸取營養,也正是廣州“請客”的最大回報
手機訪問:m.huananxinwen.com(責任編輯:huananxinwen)